作者/臺北榮民總醫院 骨科部關節重建科 蔡尚聞醫師
來源/骨科線上


膝關節退化、膝蓋變形怎麼辦?膝蓋截骨手術可能是一個適合的治療選項。

 

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與遠端股骨截骨矯正手術都是常見的膝蓋截骨手術的類別,這些手術的原理,都是藉由調整冠狀面(正面)的下肢骨頭角度,來達到 X 或 O 型腿手術矯正,或是減輕單側關節軟骨壓力,進而延緩膝關節退化。


這篇文章的內容,要跟您說明關於正常下肢骨頭關節的角度為何,包括股骨(大腿骨)以及脛骨(小腿骨)的正常角度,及以個案說明如何執行膝蓋截骨手術以達到手術前的計畫與目標。



 

進一步來看大腿骨的角度,紅線為大腿骨的長軸,綠線為大腿骨膝關節面的水平線,可以看到紅線與綠線的夾角倒向外側,大約是外翻(X 型)9 度(LDFA,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外側遠端股骨夾角)。
 

外側遠端股骨夾角外翻9度
 

再來看小腿骨的角度,藍線為小腿骨的長軸,綠線為小腿骨膝關節面的水平線,可以看到藍線與綠線的夾角倒向內側,大約是內翻(O 型)3 度(MPTA: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內側近端脛骨夾角)。
 

內側近端脛骨夾角內翻3度


如果不存在其他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角度的變異的話,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數學得知 大腿骨外翻 9 度(+9)與 小腿骨內翻 3 度(-3)的總和 就是一般下肢的角度外翻 6 度(+6)。
 

膝關節正常角度與膝關節變形說明

 

關節變形大致上可以分成因為骨頭本身生長發育或是骨折受傷後所導致的內外翻變形,以及膝關節退化所導致的內外翻變形,不正常的內外翻變形角度,會導致膝蓋負重狀態不平均,可能導致後續膝關節退化以及膝蓋痛的情況逐步惡化,而所謂正常的下肢骨頭關節角度為何,以下說明。

 

我們正常的下肢關節角度,會呈現略微外翻(X 型腿)的樣貌,大約是 6 度左右,如下圖,紅線以及藍線分別為大腿骨和小腿骨的長軸,其整體連線的夾角略為向外側傾倒,就是我們定義的外翻(X 型腿)。


 

解救膝關節變形,不用換膝蓋的截骨矯正手術計畫

 

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是透過三個步驟(截骨>矯正>固定)來矯正膝蓋變形,藉由矯正並回復正常膝關節角度,主要的目的為矯正膝蓋變形以及延緩膝蓋磨損,以下為您說明。

 

一、矯正畸型,回復正常膝關節角度
 

基本上手術前的全下肢 X 光片可以判斷變形的角度是來自於大腿骨或是小腿骨(如下圖,術前圖),來決定截骨需要做在大腿骨或是小腿骨,至於手術的目標,就是將大腿骨的角度回復到正常值範圍內(約為外翻 9 度)以及小腿骨正常值(約為內翻 3 度),就可以回復正常的膝關節角度,外觀上看起來也較為正常美觀(術後圖)。

術前外翻

術前外翻

術後矯正

術後矯正

術前外翻

術前外翻

術後矯正

術後矯正

 

二、退化性膝關節炎合併軟骨磨損,矯正手術改變角度以降低患側壓力,進而減緩膝蓋磨損
 

膝蓋的退化常發生在內側軟骨,並且合併 O 型腿的變形,所以一樣的原則,藉由手術前的全下肢 X 光片,來判斷大腿骨與小腿骨的角度偏差何者較大(如下圖,術前圖),來決定截骨矯正需要做在大腿骨或是小腿骨,一般而言,通常亞洲人有著更明顯的小腿骨 O 型(內翻)角度變化,所以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矯正,多半做在小腿骨,也就是所謂的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的名稱由來,然而與畸型矯正的目的稍有不同,因為內側軟骨已經有明顯磨損,為了有效解除內側軟骨的壓力以延緩磨損的效果,通常我們會把角度做得比正常角度稍微更 X 型一些(術後圖)。

術前內翻

術前內翻

術後矯正

術後矯正

術前內翻

術前內翻

術後矯正

術後矯正

 

 

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之術前小建議

 

 

如果膝蓋有明顯內外翻變形,或是因為膝蓋磨損,有較為初期的膝關節退化症狀,包括輕微疼痛、軟腳無力或是感覺卡卡有聲音等,可以就診檢查 X 光片,藉由 X 光判讀和量測,確認內外翻變形或是膝關節磨損的嚴重程度,精確的評估並執行截骨矯正手術,能夠有效的矯正變形、延緩膝蓋磨損及減輕膝關節退化症狀,真正達到保膝手術的目標。


文章最後更新時間:2022/10/12

醫師檔案



蔡尚聞醫師

現職

  • 臺北榮民總醫院 骨科部關節重建科 主治醫師
  • 臺北榮民總醫院 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 主治醫師
  •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 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第十五屆關節重建醫學會 秘書長
 

專長

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骨骼肌肉系統腫瘤治療、骨轉移及病理性骨折治療、一般骨折創傷手術


詳細介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