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置換人工膝關節之後,如果不小心發生感染,對於病友及手術醫師而言,都將是非常棘手且辛苦的過程,因此發生感染時,許多病友都會很擔心地詢問我們:「接下來該怎麼治療?需要動手術嗎?過程會不會很複雜?」針對這些問題,以下將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蔡尚聞醫師,帶大家了解人工關節感染治療的標準模式及手術方式,希望可以幫助病友們了解可能面臨的治療過程。

 

 

人工膝關節感染治療的標準模式為何?

 

蔡尚聞醫師表示,人工膝關節發生感染時,細菌多半會在人工關節的表面附著,並且形成細菌菌落的『生物膜(biofilm)』,而生物膜就如同一層保護罩般,會使細菌對於抗生素的抵抗性大大提升,讓細菌更難被殺乾淨,導致單用口服或點滴的抗生素是無法治療成功的,所以目前治療的標準模式,基本上都需要先接受手術,再搭配後續的抗生素治療,才能達到成功治療感染之目的。

 

人工關節感染治療有哪些手術方式?

 

目前臨床上在治療人工關節感染主要有兩種方式,醫師會先判斷病友的感染情況,進而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一、保留原有人工膝關節組件,並進行墊片置換及清創

 

蔡尚聞醫師說,一般若是屬於早期發生、較輕微的人工膝關節感染,便可以考慮進行此種手術方式。首先,手術醫師會先拆除人工膝關節中間的墊片,製造出足夠的空間,才能針對人工膝關節的各個角落進行充分清創、移除壞死發炎組織、完成細菌培養確認病原菌、浸泡含碘溶液局部殺菌以及更換新的墊片等重要步驟。

 

而這種手術方式的優點,在於不必拆除病友原有的人工膝關節組件,所以術後將能夠維持原有的膝關節行走及活動功能;缺點則是治療成功率會較容易受細菌毒性、病友本身免疫力及手術介入時間長短等諸多因素影響。

 

二、兩階段人工膝關節重建手術
 

假如是人工膝關節感染十分嚴重、經過多次清創效果不佳或是合併人工膝關節組件鬆動者,就需要考慮進行兩階段人工膝關節重建手術,其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移除所有人工膝關節組件以及置放高濃度抗生素骨水泥假體

第二階段:再次置換人工膝關節組件

 

蔡尚聞醫師解釋,兩階段的人工膝關節重建手術,首先會移除所有可能被細菌附著的人工膝關節組件,並將周遭感染的組織去除、進行徹底清創,再置放高濃度抗生素骨水泥假體來填充,以支撐人工膝關節拔除後的空間,以及達到局部殺菌的作用。

 

接著,待門診追蹤確認發炎指數正常、感染有效控制之後,手術醫師才會安排再次裝上人工膝關節組件,然而在兩個階段之間,因為關節內暫時置放抗生素骨水泥假體的緣故,所以行走、活動等日常生活功能,相較於原本的人工膝關節而言會較差,但此種手術方式的最大優點在於治療的成功率最高。

 

總結而言,人工膝關節感染的標準治療模式為手術搭配抗生素治療,然而無論是採用哪種手術方式,重點都在於手術醫師是否有效清創、正確細菌培養確認病原菌,以及搭配感染科醫師的專業,使用正確的抗生素種類及劑量治療,如此才能確保成功的治療人工膝關節感染。


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 骨科部關節重建科 蔡尚聞醫師
文章最後更新時間:2024/05/10

醫師檔案



蔡尚聞醫師

現職

  • 臺北榮民總醫院 骨科部關節重建科 主治醫師
  • 臺北榮民總醫院 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 主治醫師
  •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 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第十五屆關節重建醫學會 秘書長
  • 臺灣人工關節教育學會 秘書長
  • 中華骨科醫學會 幹事
  •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 官方期刊編輯
  •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期刊編輯​​​​​
 

專長

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骨骼肌肉系統腫瘤治療、骨轉移及病理性骨折治療、一般骨折創傷手術

 

詳細介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