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目前手術途徑可分為多種不同方式,其中最常見的包括:後開式、前側開式以及正前開式,而每種方式都有其優點及需要注意的地方,每位醫師也都有自己習慣及擅長的方式,以下將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王柏涵醫師,逐一與大家介紹這些術式有什麼不同、以及應該如何選擇。
在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之前,許多病友都會想了解關於人工關節結構與材質的問題,尤其是擔心使用久了是否會生鏽。其實,隨著醫療進步,人工髖關節的材質也不斷地在精進改良,因此並不會有生鏽的問題,今天就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吳博貴主任與各位介紹,現今所使用的人工關節是由哪些結構與材質所組成。
當人體的髖關節受到某些疾病影響,例如:退化、免疫疾病、缺血性壞死、甚至是腫瘤等,便會破壞到軟骨及骨骼,進而引發髖部疼痛,而當情況惡化至相當嚴重時,就可能要考慮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進行手術前,建議病友們可以對自己的手術內容及步驟有基本的認識,以下將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吳博貴主任,簡單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分成五個步驟「切、磨、敲、打、選」,來與大家一一介紹說明。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為一種亞洲人常見的髖關節疾病,它是在大腿骨近端的位置,因缺血造成養分供應不足所引發的壞死,依嚴重度可以分為第零期到第四期。一般來說,若病患處於第三或第四期較嚴重的階段,就會建議需要考慮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以下將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吳博貴主任與各位進行介紹。
臨床上許多患有退化性髖關節炎的病友或家屬,都會擔心如果年紀比較大,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風險會隨之提高,因此不斷拖延或拒絕手術。其實,以骨科醫師的角度而言,年齡並非影響手術風險最主要的因素,以下將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吳博貴主任與各位介紹,期盼能幫助大家了解正確觀念,把握最佳的手術時機。
許多病友在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前,經常都會很緊張地詢問醫師:「請問我們是要做微創還是傳統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有什麼差別呢?」針對這個問題,其實目前在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約有 95% 以上都是採用微創的方式,以下將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吳博貴主任,與各位詳細介紹微創與傳統手術的差別。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以及退化性髖關節炎是最常見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的原因,人工髖關節手術能夠相當有效解決疼痛以及活動角度受限的狀況,而究竟人工髖關節裝了哪些組件、怎麼裝?我們畫給你看!
退化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口佔有相當高的罹患率。於疾病初期,可以先嘗試保守性治療來減緩疼痛,但當惡化至保守性治療無效並且嚴重影響生活時,人工關節置換術便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進行手術將可以大幅減輕病患的不適症狀,並且改善關節活動功能、重拾生活品質,本文將一次彙整的常見問題,期盼能幫助您更加了解人工關節置換術。